乡间有一句俚语:“养儿不怕痴,就怕临时无转智”——这“转智”二字确实有点土,无非指急中生智,临机应变的意思。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仓促之际能从容应对,不是一件易事。有的人不乏急智,小事情上卓见聪慧,但大事却很差乎。诸葛恪自幼聪明,一次,吴主孙权当着许多公卿的面戏弄诸葛谨,在一头驴身上写下“诸葛子瑜”四个字,意在嘲笑诸葛谨脸长。诸葛恪当时还只有几岁,立即拿起粉笔在下面添了“之驴”二字,这使孙权和众人都很吃惊,诸葛恪从此声名大噪。他父亲却十分忧虑,担心这个儿子将来会带来灭族之祸。这个担心不幸成为现实,公元253年,执政才一年多的诸葛恪就被满门超斩了。聪明机智是一种财富,财富也是双刃剑。孔融、诸葛恪、徐敬业这些人都是幼而机敏者,可惜没有很好把握,将那把聪慧双刃剑的一侧留给自己抹脖子。
对突发事件沉着应对,作出十分合情合理的反应,顺利过关,我们称之为机敏。正因为是突发事件,事起突兀,当事的一方正需要另一方自乱方寸,遇到沉着冷静应对者,它将自然地将狡诈视为诚实。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琅琊王司马睿[就是后来的晋元帝]逃难至河阳,被渡口的官吏拦住盘查,情况十分危险。他的一个随从名叫宗典的从后面骑马赶到,大吃一惊,但很快作出反应:用马鞭把司马睿背抽了一下,轻蔑地说:“这个地方盘查的是贵官,你是何等样人也被盘查?”那渡口官吏心想,此人被一个芝麻官抽背,地位之低可想而知,当然也就放了他。这种反应产生于一瞬间,时间越短暂,就越显得真实。故而我们把机智与敏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机敏者大多极其聪慧,他们处事成功的另一前提是:遇事沉着。那么,为什么许多少年时代就不同凡响的机敏者不得善终呢?他们聪明依旧,沉着冷静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变化而被挤出于膨胀的大脑之外。徐敬业小时候聪明外露,他的祖父徐茂公担心他“不是养家子”,想将他扼杀,一次打猎,故意纵火烧山,想把这个孙子烧死在山中;徐敬业无路可逃,情急之下,杀死坐骑,剖开马腹拉出内脏,自己藏到马腹之中,火灭才出来。按说,智商如此,起兵反武则天时又有诸多有利条件,决策谋划有足够的时间,为什么举动失宜,兵败身死?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小聪明固然可喜,大智略尤为重要;机敏固然可喜,持重岂能或缺?把天下人都当成智者,才是真正的机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