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都和我一样,对秦朝以后的朝代都还知道的我比较多,但对秦朝以前的朝代都不那么熟悉。
比如东周列国,战国春秋,只知道有春秋有战国,也知道孔子周游列国,但仔细一想,又不知道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跟着彼得一起回顾历史,来看看在我们记忆里“消失”的这一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周朝有两个朝代,一个是西周一个是东周,先有西周后有东周,东周是如何走下坡路,然后向春秋战国演化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有读史书的耐心了,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历史巨著。
司马光开篇就给出了解释: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一头雾水,感觉这根本就是驴头不对马嘴。但司马光将这句话摆在全书的开头,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说的,这肯定有他的道理。接下来听彼得慢慢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礼,什么叫分,什么叫名?
礼就是指维持国家安定稳固的法度与准则;分是指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名是指各个不同级别的贵族以及官员等之间关系。
但这也不能直接解释东周走下坡路的原因,因此我们接着往下分析,司马光讲了三个故事,两个正面,一个反面,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个人叫仲叔于溪,他为卫国立了一次大功,国君就想赏他一块封地,但他拒绝了,他请求想要享有贵族才能享有的马饰。孔子却认为封地可以赏赐,但贵族爵位绝对不能随便赏赐,如果一国国君处理政事没有原则,随心所欲的话,国家将很快走向灭亡。正名位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在孔子看来,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认为,器物(祭祀用的)、名位一旦紊乱,国家自上而下都没办法维持平稳安全,一定会发生混乱。
第二个故事,说周厉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君主)丧失君德,愚弄朝臣,各个大臣也欺上瞒下,朝纲礼纪土崩瓦解,礼教十之八九都沦丧了,但为何政权还能继续延续呢?这里司马光又举出一个例子做了进一步解释——当年晋文公位周朝的建立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在他死后享受天子的遂礼,周襄王拒绝了他,说:遂礼是为了彰显王者不同于诸侯,一个朝代怎么可以有两个天子呢?晋文公因为害怕也就不敢逾越礼制。就因为周王朝的历代君主们能守定名位,让各个诸侯阶级不敢逾越,才可以长存百年,依然是天下的宗主,各诸侯和各阶级也害怕奸夺名位、僭越礼制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曹操为何会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能力推翻朝政而不推翻,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即使晋、楚、齐、秦如此强大也不敢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个故事,这是一个反面故事,因为乱了名分,晋国惨遭无情瓜分,周王朝的气数也开始一路狂跌。晋国国君因骄傲自大,被三家上卿(后分别成为赵魏韩三国)瓜分,三家上卿的力量强盛,周王不仅无力征讨,还给他们加官封爵,让他们位列诸侯,这就相当于别人瓜分你家,你还拍手称好,你不灭天理难容。当然,也有人会说周王朝那时候就是个摆设,凭借三家权贵的势力,完全可以自立为诸侯,可是,如果他们敢自立为诸侯,天下诸侯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对他们进行讨大夫成为诸侯,不是赵魏韩三家破坏了礼制,而是周王自己把周朝的礼制破坏了。
因此,司马光得出结论,先王每天要处理千千万万的大小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匡正各个等级和阶级的名分,使其各司其职。《论语·子路》有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因为周王朝自己将自己的制度破坏了才导致周王朝在后期完全成为一个傀儡、待在的羔羊,接下来春秋无义战正式拉开序幕。
下一期为大家解析晋国是如何被自己国家的三位大夫瓜分然后成为后面的赵魏韩三国的。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不迷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9135.html